【请查收】一份来自大海的暑期实践报告——上海中学东校象山暑期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者:陆奇巍发布时间:2017-08-02浏览次数:187

2017年7月8日——10日,由园区和上海中学东校牵头组织的为期三天的象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浙江省象山县展开,共有18名来自上海中学东校的师生参加了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队依托上海海洋大学象山实习基地,针对性地开展海洋科学海洋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调研、实践与学习,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拓展,培养对海洋的兴趣,提高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今天,让我们通过东校学生的实践报告一起走进象山,走近大海,共同回顾本次实践活动。

1
走进象山


象山,唐神龙二年(706)立县,因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改革开放以来,象山县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巩固农业基础,强化工业主体,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城市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渔业生产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双拥模范县、民间艺术之乡、柑桔之乡和省建筑之乡、小康县称号。



活动期间,通过海滩取样寄居蟹、海藻、螃蟹等,进行海域海洋生物的分布与种类,主要通过拖网了解象山港的主要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的种类,构建食物网;通过海水实验及参观海洋监测站点了解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通过渔村走访了解海洋渔村经济与文化。

一、沙滩和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

摇摆触手的海葵、四处爬行的海蟑螂、悠闲踱步的小螃蟹、遍布岩礁的藤壶……海浪单调地拍打着海岸,潮起潮落间,礁石上并不寂寞,与海水密切接触的潮间带呈现出热闹的场景。

我们了解到,潮间带就是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海洋潮间带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岩相潮间带,一种是泥滩潮间带,还有一种是沙滩潮间带,三种潮间带的生物数量依次递减,岩相潮间带生物数量最多。目前象山县潮间带分布有200余种生物,其中象山港潮间带的生物就多达158种。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潮间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一阵涨落潮也能赶跑几个种类。比如,海蟑螂很讨厌涨潮,潮水一来它们就慌忙往岸上逃跑。

潮间带湿地是海洋重要的生态系统,它也是最容易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但是目前由于无序采捕滩涂食用种类,海边废土及垃圾的倾倒,污水、废水污染,都让潮间带生物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二、海洋生物分类解剖实验

  

为进行海洋生物分类与解剖实验,我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采集生物,并做解刨实验观察。结合图册,我们分析比对,确定我们采集到的海洋生物。在指导下,我们通过海螺的形状,颜色,花纹,将采集到海螺分成5类。我们还发现抓上来的小螃蟹大多是梭子蟹。其头胸甲呈梭子型,由此得名。头胸甲的宽几乎为长的两倍,头胸甲表面覆盖有细小的颗粒额具2只锐齿,前侧缘具9只锐齿,末齿长刺状,向外突出。螯脚粗壮。为了进一步观察,我们还使用了显微镜,观察到了这些海洋生物的细节,比如梭子蟹前缘具的9个锐齿。

我们在海边所捕捉的生蚝,其两壳形状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壳中部隆起,下壳较大,颇扁,边缘较光滑。两壳的内面均白色光滑,包含着灰白的肉,有的同学勇敢地尝试了其味道,充满了海水的咸味,老师解释其含锌丰富,富含蛋白锌,是很好的补锌食物,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

此次象山行,我们对海洋生物进行了解剖研究,使我们更清楚而彻底地了解各类海洋生物。这一次的解剖课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动物身上那些我们平时见不着的细节,可谓受益匪浅。

三、石浦拖网调查

  

由于近海地区的渔群有限,难以形成可供利用的渔业资源。所有我们先行船一小时至几十海里外的海域。渔船采用的是较为现代化的机械作业,船尾只安排了两位船工,就将几米长的大网洒下。随后网就有机器拖拽,无需人们再去操作。在这里,我们了解到,这种拖网式捕鱼并不需要鱼饵。因为这是属于主动式捕捞,并不需要吸引鱼群。而我们使用的网,口大底小,再加上我们船的前进速度相对较快,被困入网中的鱼类如果要逃出网外需要顶着巨大的水流,而在这股水流的冲击下可以使得鱼类昏厥,几乎不可能再有逃生的机会。而关键是要能够遇上大批量的鱼群,便是一个“红网”。而这可能更多的取决于运气的成分。

清点收获的时,比较常见的有能在大量水产市场看到的梭子蟹。而鱼类中最多的是龙头鱼。这种鱼被捞上来时嘴巴大张,我们猜想可能习惯生活在较深的海水里,被捞到浅层海水时,身体内外压强差大而死亡。别的鱼群则是以鲳鱼和小黄鱼为主,但是它们个头普遍比较小。大概是刚进入休渔期,大鱼还很少见。最稀少的还是仅有3只的小乌贼和2只河豚,惊讶之余我们了解到乌贼还是需要在夜晚用灯光吸引,所以白天比较少见。

四、海洋水文气象调查

中国海洋局石浦海洋环境监测站有对海上风速,海水波动,海啸指数,地震波等的实时监测,并配有专门的值班人员进行记录和监察,很大程度上地保证了海洋环境的安全。

通过观看相关记录片,我们了解到,在海洋环境风险监测上,重点对赤潮灾害、海洋溢油、危险化学品污染、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进行监测。我们还了解到,今年的象山海域赤潮较为严重。每年花在赤潮预防和治理上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之大,尽可能地保证赤潮大泛滥不出现。

山顶的气象监测系统是根据对输电线路走廊局部气象环境监测而设计的多要素微气象监测装置,将采集到的各种气象参数及其变化状况,通过网络实时的传送到中心监控分析系统,当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会以多种方式发出预报警信息,提示管理人员应对报警点予以重视或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这对于海洋环境监测已经海上经济活动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生活在一个临海城市,就读于一个临湖学校,对于海洋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你真的亲自出海游览,当你面对这些复杂精密的仪器,你才会发现,原来自己,仅仅懂得一些皮毛罢了。翻开他们的百科全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全新的名词。观察他们的仪器,看到的是一个个复杂的波形和并不懂得其含义的数字。或许我们以后并不会从事海洋观察之类的行业,但学习并了解这些内容,还是必不可少的。

实践小结

为期三天的象山社会调查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三天中感受了象山的秀丽,自然的神奇,同时也看到了过去的发展给海洋带去了破坏,污水流入大海,海水负营养化,赤潮频繁出现并且面积逐步扩大,渔业资源迅速缩减,海洋生物种类减少,时刻警示着我们,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绿色渔业和旅游业。

在海洋生态与食物网的调查中,发现在休渔期中,休闲型渔业可谓是当地的一项经济支柱产业,游客跟随渔船出海捕鱼,在船上享受美味,但是在我们上船时发现并没有太多游客愿意上船体验,而下船时发现有游客也只是对海鲜感兴趣,而捕鱼的过程和其中的文化却无人问及,据几位同学分析,在出海捕鱼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步骤都由船员完成,游客只是凑个热闹,故建议在日后的发展中,可以开展游客亲自动手下网,捕鱼,让游客对捕鱼感兴趣,同时文化也能得以传承。

在沙滩和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象山地区海洋生物种类齐全,潮间带区域贝壳类生物体系完整,数量众多,可建立象山海洋生物保护区以及海洋生物博物馆。

日后,祝愿我们回首时,见到依旧秀丽的河山,蔚蓝的天空以及洁净的大海。

致谢

  

本次活动中收获颇丰,体验捕鱼,学习海洋生物等等,非常感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中学东校以及象山县领导给予的这次机会,让我们走进大海,了解大海,爱上大海。在此还要感谢上海海洋大学及科技园各位指导老师的海洋知识指导,两位海洋大学学长的采样技术传授,以及黄月老师、石洋洋老师、沈中老师、长孙大盟老师随行指导和陪同调查,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一路无微不至的照顾。最后感谢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宁波海洋环境中心检测站石浦海洋站站长吴站长的陪同与支持,带领我们实地参观了象山县海洋检测的站点,介绍了象山县总体的海洋生态情况以及检测方案、海洋污染应对方案

小编有话说

近年来,园区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公益性海洋知识科普平台的建设,园区通过整合资源、合作共建的形式,与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共同构建海洋知识科普实践平台,积极开展海洋知识普及工作。

(撰稿&摄影:东校师生  统筹编辑:陆奇巍 刘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