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发展 ——“大口黑鲈饲料加工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顺利签约

发布者:陆奇巍发布时间:2017-11-16浏览次数:100

10月25日下午,上海海洋大学技术转移公司与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大口黑鲈饲料加工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同时,学校与恒兴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次签约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成果转让等,未来各方将开展更深入紧密的合作。

  

  

校长程裕东表示,通过与恒兴的合作,学校更加了解行业和市场所需,实现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解决研究经费等问题,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广东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表示,能够得到上海海洋大学的助力,相信恒兴的研发实力能更上一个台阶,合作双方一定可以在水产行业有一番新作为。

“大口黑鲈饲料加工技术”是上海海洋大学陈乃松团队研发的。从2005年起,该团队就针对用于大口黑鲈、大黄鱼和石斑鱼等肉食性鱼类养殖生产使用的配合饲料开展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研发出鱼粉和植物蛋白混合制成的饲料,产品具有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和养殖产品风味好的特点。饲料报酬高,每公斤商品鱼所需饲料仅在1公斤左右。对环境的污染比传统的冰鲜鱼饲料减少了50%以上。“使用该饲料,每年可以少捕捞海洋幼小鱼约200万吨。而养殖过程中鱼病的发生以及用药量大为减少,提高了养殖产品的食品安全。”这一突破改变了我国渔民数十年以鱼养鱼的传统饲喂方式,人工配合饲料也能让肉食性鱼长快长大。

  

  

从今年3月公司签下“江海21”成果转换的水产第一单后,陆续有企业寻求对接其科技成果。来自广东、四川、山东等地的企业,纷纷就黑鲈鱼、虾、冷水鱼等相关技术成果签订了科技转化成果协议。随着全国各地企业的需求,水产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断提升。

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科服务产业需求的体现,我们希望将水产技术沿‘一带一路’推广得更远,为我国从水产养殖大国向水产养殖强国迈进做出贡献。”

  

Tips

肉食性鱼类饲料取得突破

  从2005年起,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陈乃松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就针对用于大口黑鲈、大黄鱼和石斑鱼等肉食性鱼类养殖生产使用的配合饲料开展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研发出鱼粉和植物蛋白混合制成的饲料,这一突破改变了我国渔民数十年以鱼养鱼的传统饲喂方式,人工配合饲料也能让肉食性鱼长快长大。

  我国是一个肉食鱼类的养殖大国,传统上每年要消耗海洋捕获的幼小鱼类约450万吨用作饲料使用。不仅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极为不利,并且每4-7公斤的饲料鱼才能养殖出1公斤的商品鱼,对养殖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诱发养殖过程中多种鱼病的发生和用药量的上升。

陈乃松团队所研发的产品具有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和养殖产品风味好的特点。饲料报酬高,每1公斤商品鱼所需饲料不足1公斤。对环境的污染比传统的冰鲜鱼饲料减少了50%以上。“使用我们研发的饲料,每年可以少捕捞海洋幼小鱼约200万吨。而养殖过程中鱼病的发生以及用药量大为减少,提高了养殖产品的食品安全。”

  

关于广东恒兴集团

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饲料产销、种苗繁育、微生态制剂及兽药、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旗下在海内外拥有子公司40多家,其中的特种水产饲料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广东省工商联主席、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表示,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恒兴饲料自创办至今,一直极为重视研发。除了上海海洋大学,恒兴与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以及国外的一些科研机构在饲料研发、养殖、种苗繁育等方面都有紧密的合作。

(撰稿&摄影: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