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七届蟹文化节暨2023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圆满落幕

发布者:宋娟发布时间:2023-11-16浏览次数:10

2023年11月14日,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七届蟹文化节暨2023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在上海王宝和大酒店顺利举办,此次大赛由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上海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承办。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上海海洋大学总会计师郭爱萍以及上海市农委、教委、科委、农业展览馆、兄弟院校、企业、协会学会的领导及专家出席了此次活动。




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地120家单位选送的2800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经过激烈追逐,今年“蟹王”重642克,由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送;“蟹后”重521克,由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王”“后”均比去年的重了一两半左右,“蟹后”的体重刷新了历史记录。



在河蟹大赛举办的同时,还开展了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河蟹养殖推介会、蟹文化展示、大闸蟹产业学术报告、校友创业故事汇、大闸蟹养殖技术交流会等活动。




在长达7个小时的直播中,专家大咖齐聚。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王锡昌教授、陈舜胜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宁波,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宝和蟹宴烹饪技艺传承人王浩,王宝和大酒店行政总厨朱平波纷纷做客直播间,从大闸蟹的烹饪技法到蟹宴的美食搭配,再到大闸蟹的营养成分和历史悠久的蟹文化,干货满满。



全国河蟹产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质量时代”

自上世纪60年代长江口天然蟹苗被养殖利用以来,我国河蟹产业从起步、快速发展进入到稳定发展时期,从经历的天然放养、人工强化养殖、生态养殖进入到绿色养殖阶段。


当前,全国成蟹养殖产量稳定在80万吨左右,养殖产值约700亿元,已从以前的高密度、大养蟹阶段进入低密度、养大蟹阶段,从以前的追求产量时代进入追求品质时期,从数量扩张型转入质量提升型。自2014年以来,全国河蟹产量虽已基本稳定,但养成规格却不断攀升,大规格蟹的门槛已从当时的雌蟹3两和公蟹4两,提升至当前的雌蟹4两和公蟹5两。随着规模的提升,品质也不断增强,全国河蟹产业进入了稳定发展的“质量时代”。







个大味美价廉的品蟹季是消费者的“幸福时刻”








今年的大闸蟹个体大、品质好,而价格却是去年的“腰斩价”,消费者可以很低的价格品尝到养殖历史上最好的大闸蟹,是难得的品蟹“幸福时刻”。当前,全国大闸蟹已集中上市,量足质优价格低廉,正是品蟹好季节,广大食客可速速行动,大快朵颐。


上海河蟹产业处于历史上“最好水平”

今年由于良种、良法的高效配合,加上气候条件整体较好,上海河蟹的产量、规格和品质达历史最好水平。

上海有中华绒螯蟹故乡之称,为全国河蟹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本世纪以来,上海河蟹产业坚持种源和成蟹双轮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2010年上海启动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上海河蟹产业迎来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形成崇明、松江、宝山和浦东四足鼎立,青浦和金山为尾翼的“四足鼎立、两翼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了“良种牵引、良法支撑”的产业发展路径,树立了“品质为先、效益为要”的产业发展特征。上海本地大闸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已进入全国前列。


“秋风响、蟹脚痒”,虽然今年的立冬已过,但却正是大闸蟹膏满肉肥之际,本次蟹文化节暨河蟹大赛的圆满完成再次向上海广大市民和全国消费者呈现了大闸蟹盛宴和文化大餐。园区作为此次大赛的承办单位,已连续9年成功举办“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未来,园区将继续紧密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水产、海洋学科特色,持续集聚市场优势资源,为助推我国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河蟹产业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